人脑有一种依据业已流行的少见思传统观念而不是依据实际情况作判断、论是多怪的心惰性非的强烈倾向。往往有这种情况:当一种新事物、理源新理论刚出世时,形成总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少见思挑剔和反对,许多新发现往往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许多已经流行的多怪的心惰性观点,即使有弊病,理源却很难纠正。形成这种对新事物、少见思新理论、多怪的心惰性新设想的理源抗拒心理,亦可称之为“思维惰性”。形成
俗话说:“少见多怪。少见思”看惯了“三寸金莲”的多怪的心惰性人,看到妇女的理源天足,便觉得其丑无比。留了几十年的长辫,一旦要剪掉它,觉得很不是滋味。穿惯了中山服的人第一次穿西装,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思维惰性的现象举不胜举。
人一生下来,便立刻碰了一个现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干活,怎样相处,等等。这帮助人们比较容易地学会生活。但同时这也给人们一种错觉,好象人本来就如此生活,而且将来也是如此生活的,还往往以为任何地方的人也如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那样生活。这就使人们安于现状,陷于保守,养成惰性。归纳起来,形成思维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因循守旧。人类的思维除了有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一面外,又有落后于实践而保守成规的一面。思想落后于存在的现象,这是一种“惰性”。就连一些著名科学家也常常要受因循守旧的思想的影响。普朗克当他实际上已经冲破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时,却仍然把自己的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学的轨道。而爱因斯坦则敢于冲破因循守旧的观念,大胆地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辐射和吸收上,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二、看问题片面。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比如,在历史上,服装的样式曾被看作名誉、地位、身份的象征,人为设计了各个阶级、阶层所应穿着的服装式样。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片面性发展到了顶峰。前些年我们有些人曾片面地将服装与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混为一谈,往往把青年在服饰上的某些爱好视为“奇装异服”或“不检点”而加以指责。其实,服装虽与意识形态有联系,但服装并不是意识形态本身。在社会形态相对稳定的岁月中,服装充当的却是美化生活的使者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挑选服饰的式样,考虑的是它是否具有时代的气息,是否符合自己的爱好与个性,而很少去研究它带何种意识形态因素。现在,在我们国家,服装正在成为人们美化生活、表现个性的象征,它通过丰富的、多样的、五彩缤纷的样式表现着社会走向全面的创造性,走向理想和开放的前景。
三、迷信权威。权威是需要的,但如果去迷信权威,甘当权威的奴隶则是不对的。人们曾经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摆幅短,需时少”、“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的结论是不容怀疑的,因为是权威的话。而伽利略则不迷信权威。他发现了“摆动规律”和,“落体定律”,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发现是对人们迷信权威而产生的惰性心理的一种冲击。
四、怕犯错误。人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克服思维惰性,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并推动历史的进步。